查看原文
其他

朱永新: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之路——《教育的目的》读与思(1)

朱永新 守望新教育 2024-01-09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
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之路
——《教育的目的》读与思(1)
作者|怀特海 朱永新
来源|新教育观察NEI

经典共读|这是一本奇书!——《教育的目的》
余世存:在阅读经典中安顿自己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之路
 
读与思(1月2日)

 
本书的主要侧重点在于智力的教育,因此在所有的章节中,都将始终贯穿着这样一个主题,并从多个视角进行说明——简单的说,就是——
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老师也必须有活跃的思想本书断然反对灌输生硬的知识,反对没有火花的使人呆滞的思想。——(英)怀特海著,庄莲平、王立中译注:《教育的目的》,文汇出版社2012年10月版,前言。
 
从今天开始,和大家一起读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

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1861--1947),英国数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出生于英国东南部的教育世家,祖父曾任一所私立学校的校长,父亲先后从事教育、宗教工作。19岁考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数学,毕业留校任教。1911年起先后在伦敦大学、肯欣顿皇家科技学院、美国哈佛大学任教。

怀特海对当时英国教育制度中的弊端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一是认为学校课程中存在着各门学科互不联系的现象,传授的是一些分割的、不连贯的知识,强调“不要教过多的学科”,建立学科之间的练习,加强教学的综合性。因为,“事物的细节仅只是为了要恢复它们的本来面目就必须放在整个事物的系统中一起观察,这种事物体系包含着逻辑理性的谐和与审美成就的谐和。” 二是认为把古典学科作为主要课程缺乏生命力,使知识保持活力和防止知识僵化是一切教育的中心问题,主张不能死板地重复过去的知识。 三是认为传统教学方法满足于学生被动地吸收知识,忽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食而不化的知识并没有多大的用处,重要的是“儿童应该使这些概念成为他自己的概念,并且应该懂得这些概念此时此地在他实际生活环境中的应用。”要求教师“凡是你所教的东西,要教得透彻” 。他主张尊重教育的规律和节律,强调“规律是绝对的,凡是不重视智慧训练的民族是注定要失败的”,认为“学生应该在适合的时间,在他们到达恰当的心理发展阶段时,学习不同的学科,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

怀特海的著作主要有《数学原理》(三卷本,与伯特兰·罗素合著)《教育与科学理性的功能》《自然的概念》《科学与近代世界》《过程与实在》《教育的目的》《观念的冒险》《思维方式》《科学与哲学论文集》等。

1929年1月,正在哈佛大学任教的怀特海为《教育的目的》撰写了前言,原文中的上述文字就是前言中的主要内容。这段文字开宗明义讲述了
教育的目的就是激发和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之路。要实现这个目的,关键是要记住: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学生不是消极的知识接收器,生硬地灌输知识不可能取得任何有效的教育效果,只能够是劳而无功,甚至扼杀学生的灵性与创造性,让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成为人云亦云的“呆滞”者。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就是说,如果教师没有活跃的思维和创造的激情,教师的思想没有点燃学生的火花,没有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就无法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自我成长、自我发展的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是帮助学生形成自我成长的能力。

教育要培养有文化的人
 
读与思(1月3日)

 
文化是思想的活动,是对美和人类情感的感受。零零碎碎的信息或知识对文化毫无帮助。如果一个人仅仅是见多识广,那么他在上帝的世界里是最无用且无趣的。我们的目标是,要塑造既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在某个特殊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的专业知识可以给他们进步、腾飞的基础,而他们所具有的广泛的文化,使他们有哲学般深邃,又有艺术般高雅。—(英)怀特海著,庄莲平、王立中译注:《教育的目的》,文汇出版社2012年10月版,第1页。
 
文化是什么?对于一个人来说,文化就是指通过人的行为表现出来的人的谈吐、举止、习惯、信念等精神气质。文化构成了一个人的基本风貌、基本特质,是一个人有别于其他个体的特点。对于一个群体、一个组织来说,文化就是它们在长久的共同生活中形成的生活方式,包括他们的思想、理念、行为、习俗、禁忌、传说、建筑、制度、作品等,这个群体整体的一切活动,都将是这个方式的某种体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康德等认为,文化是一种精神性的符号体系。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怀特海认为文化是思想的活动,是对美和人类情感的感受。不仅仅那些鸡零狗碎的信息和知识算不上文化,对文化毫无益处,而且那些专业知识也不能够算是文化,虽然它们是建构文化不可缺少的前提。
有知识不等于有文化。所以,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培养既有文化素养又有专业知识的人才——既有在某些专业领域的知识,又有深邃的哲学思维、高雅的艺术素养。概言之,教育要培养有文化的人。

自我发展才是最有价值的智力发展
 
读与思(1月4日)

我们必须要记住,自我发展才是最有价值的智力发展,这种发展通常在16岁和30岁之间发生。训练这种自我发展,最重要的应该是12岁之前从母亲那里所受到的教育。—(英)怀特海著,庄莲平、王立中译注:《教育的目的》,文汇出版社2012年10月版,第1页。
 
这段文字有三个基本观点:第一,自我发展才是最有价值的智力发展。怀特海指出,他的这本书主要讨论的就是关于智力的教育问题,而人的自我发展才能保证智力的持续发展。第二,人的自我发展的最重要的时间段是在16-30岁期间,也就是在青少年时期。第三,虽然自我发展的重要的发生阶段在16-30岁期间,因为这个时期人的自我意识开始真正觉醒,从他律走向自律的意志品质也开始逐步形成,但是训练自我发展最敏感的时期还是在12岁之前的儿童时期,而且,母亲在这个过程之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怀特海举例说明了他的观点,一位在英国著名的拉格比公学(Rugby School)读书的男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并不突出,但是在他长大成人之后却表现不凡,非常成功。许多人感到很惊讶,但是坦普尔大主教却道破了其中的原因:“问题不在于他们18岁时怎么样,重要的是他们之后将成为怎样的人。”也就是说,这个男孩子可能在12岁之前就提供母亲的家庭教育埋下了自我发展的种子,然后慢慢生长,最后在16-30岁期间破土而出,茁壮成长。所以,认识到这三个要点,对于教师、父母还是非常必要的。

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最美好的东西遭到了侵蚀
 
读与思(1月5日)
 

在教育史上,有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某些学校在某个时期,充满天才创造的活力,人才辈出,然而不久,开始陷于卖弄炫耀,墨守成规。原因就在于,那些已经被被那些呆滞的思想完全束缚。就教育而言,填鸭式灌输的知识、呆滞的思想不仅没有什么意义,往往极其有害——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最美好的东西遭到了侵蚀。—(英)怀特海著,庄莲平、王立中译注:《教育的目的》,文汇出版社2012年10月版,第2页。
 
在中外教育历史上,有些曾经声名显赫的学校后来逐步悄无声息了,有些曾经“充满天才创造的活力,人才辈出”的学校,由于“卖弄炫耀,墨守成规”而逐步堕落了。其根本的原因,是“被那些呆滞的思想完全束缚”了。这里所说的“呆滞的思想”,其实就是不能够与时俱进、缺乏思维的活力与想象力,不思进取,不愿创新的墨守成规。的确,优秀往往是卓越的最大敌人,也是在这个意义上而言的。怀特海解释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有些学校一度思想活跃,勇于创新,声名遐迩,但成就与荣誉成为他们的包袱和重负,反而让他们裹足不前。他举例说,有些聪明智慧的女性,没有受过教育,但是却能够把这个世界看得很明白,在他们步入中年的时候,反而成为“这个社会中最具智慧和文化修养的群体”,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沉重的知识包袱,没有被呆滞的思想所束缚。“每一次对人类社会进步举足轻重的知识革命,都是一次对陈腐呆滞思想的一种反抗。但是,由于对人类心理的可悲的忽视,某些所谓的教育制度又重新用呆滞的思想来蒙蔽人们的眼睛。”正如前面说过的那样,有知识不等于有文化,有时候,陈腐的知识反而成为创新与进步的阻力。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特别是我们的学校,如何防止遭受呆滞思想的侵蚀,是应该警钟长鸣的。

只给儿童教授一些少而精的科目
 
读与思(1月6日)

 
如果要避免思想的僵化,就要特别注意两条戒律:(一)不要同时教授太多的科目;(二)如果要教,就一定要教得透彻。教授大量的科目,却只是蜻蜓点水地教授一点皮毛,只会造成一些毫不相干的知识的被动接受,不能激起任何思想的火花。如果只给儿童教授一些少而精的科目,让他们对所学的东西进行自由的想象和组合,他们就会利用这些所学的知识去认识世界,并在现实生活中加以运用。学习伊始,孩子就应该感受到发现世界的喜悦,他会发现,他所学到的东西,能够帮助他理解在他的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的事情。—(英)怀特海著,庄莲平、王立中译注:《教育的目的》,文汇出版社2012年10月版,第3页。
 
如何避免思想的僵化,让思维充满活力?莫兰对于教育提出了两条建议:一是不要同时教授太多的内容和科目,二是要尽可能把教的内容讲透。其实,这就是少而精的教学原则。填鸭式的教学,往往就是把大量碎片化的知识装进学生的头脑之中,学生只需要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和完整准确地呈现知识,而不需要对知识进行“自由的想象和组合”,更不需要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学习方式自然是无趣的,乏味的,消极的。所以,与其蜻蜓点水地教授那些毫无联系、鸡零狗碎的知识,不如少而精地教授学习内容,并且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和生命中的实际问题,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知识是鲜活的、有用的,才能体验到发现世界的喜悦和解决问题的快乐。解决问题的过程,往往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这样的学习不会枯燥无味,不会劳而无获。

知识的唯一用途,就是武装我们的现在
 
读与思(1月7日)

 
我只想说,我们想要的“理解”,是坚定不移地对现在的理解。知识的唯一用途,就是武装我们的现在,没有比轻视现在对年轻人的危害更大的了。现在包涵了一切。
现在是一个神圣的所在,因为它既联系着过去,又包含着未来。———(英)怀特海著,庄莲平、王立中译注:《教育的目的》,文汇出版社2012年10月版,第4页。
 
过去、现在、未来,是教育需要面对的关键问题。“现在包涵了一切。现在是一个神圣的所在,因为它既联系着过去,又包含着未来。”但是,我们的教育经常要么强调过去,要么注重未来。如果我们只是关注过去,用过去的知识培养现在的学生,为未来服务,那显然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如果我们只是关注未来,毫不关注当下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感,也难以取得好的教育效果。所以,怀特海对于“现在”给予了特别的关注,他认为,“现在”是过去和未来的桥梁,关注“现在”,就是要让教育有用,能够用所学知识解决当下的实际问题,“教育当然应该是有用的,不管你生活的目的是什么”。所以,
教育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当下的力量,努力解决当下的问题。当然,把知识的“唯一用途”说成只是解决当下的问题,“武装我们的现在”,也有些过于狭窄了。

“不能加以利用的知识是相当有害的”
 
读与思(1月8日)

 
让我们转而考察科学和逻辑方面的教育是我们必须记住,不能加以利用的知识是相当有害的,所谓知识的利用,我是只要把它和人类的感知,情感,欲望,希望以及能调节思想的精神活动联系在一起,那才是我们的生活。如果只是一味地通过被动记忆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来塑造自己的精神生活的话,简直不可想象,人性不是这样,生活更不应该这样,或许某些报纸杂志的编辑需要这样。———(英)怀特海著,庄莲平、王立中译注:《教育的目的》,文汇出版社2012年10月版,第6页。
 
之所以为“不能加以利用的知识是相当有害的”这句话加了一个引号,第一,它是怀特海知识论的一个重要代表性观点;第二,我有点担心它可能会引起歧义,同时也表示我不完全同意这个观点。其实,在论述这个观点时,它是有一个前置性条件的,主要是说在科学与逻辑的领域,并没有包括文学、历史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知识。有些知识其实是属于“无用之大用”的。莫兰把讨论的范围限制在科学与逻辑方面,是有一定道理的。他指出,我们学习一个科学概念,“首要途径就是去证明它”,而且,“凡是被证明的东西都应该加以利用,凡是被利用的东西都应该(只要可行)加以证明”。
他反复强调教育就是教人们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不能让知识僵化,而要让它生动活泼起来——这是所有教育的核心问题”。 那么,究竟如何去利用知识呢?怀特海认为不是去消极被动地去背诵记忆这些知识,而是要努力把这些知识与我们的感知、欲望、情感、思维等精神活动联系在一起,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我们生活和人生的问题,这才符合人性的逻辑。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指出:“教育是教人们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这是一种很难掌握的艺术。”就运用知识去解决生活和人生的问题而言,不仅仅对于科学与逻辑,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其实也是适用的。

最理想的教育取决于几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读与思(1月9日)

 
最理想的教育取决于几个不可或缺的因素:教师的天赋、学生的智力类型、他们对生活的期望、学校外部(临近环境)所赋予的机会,以及其他相关的因素。———(英)怀特海著,庄莲平、王立中译注:《教育的目的》,文汇出版社2012年10月版,第9页。
 
2000年,我曾经写过一本小书《我的教育理想》。其中就理想的教育和教育的理想进行了比较深入全面的探讨。其实,影响教育的因素是非常多的,传统的教育学一般研究遗传、环境和教育三个主要变量,怀特海在这里主要讨论了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的天赋。他没有用教师的素养,而是用了“天赋”这个概念,强调了教师职业需要的内在的特点,如对于孩子、对于教育的热爱等。我们经常说,好教师是学生生命中的贵人,有时候的确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当然,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之中,我们是不应该过分强调教师的天赋,而忽视教师的职业认同和成长的价值的。二是学生的智力类型。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霍华德 加德纳(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人的智力类型至少有偏重言语、逻辑-数学、空间、音乐、运动、人际关系、自知和自然等八种不同的类型,教育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智力类型因材施教。重视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发展潜能的差异,应该是教育的重要原则。三是师生对于生活的期望。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的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高期望有助于促进学生对自己的自信心和高期望。人的理想、目标在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学生有了明确的追求之后,自然能够“不用扬鞭自奋蹄”。四是学校的外部环境。学校不是万能的,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只有家校社
政形成教育的合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效。毫无疑问,怀特海的这几个方面的因素是值得重视的。当然,最理想的教育不仅仅受着四个因素的制约,还有不少“其他相关的因素”,如教育的内容,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评价与考试等等。

读书何以拯救自我?

朱永新|教育的使命和目标——《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读与思(17)

朱永新:确保每个学生不会丧失勇气;儿童对自己的评价非常重要——《儿童的人格教育》读与思

经典共读|如何解放大脑,学到极致?——《深度学习》:彻底解决你的知识焦虑

经典共读|谁改变了教育,谁就改变了人——《爱弥儿》

......


教育的金科玉律
 
读与思(1月10日)

 
不管学生对你的课程有什么样的兴趣,这种兴趣必须在此时此刻被激发;不管你要加强学生的何种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在此时此刻得到练习;不管你想怎样引起影响学生未来的精神世界,必须现在就去展示它——这是教育的金科玉律,也是很难去遵循的一条规律。———(英)怀特海著,庄莲平、王立中译注:《教育的目的》,文汇出版社2012年10月版,第10页。
 
这段文字,在原文中是用黑体来表达的。怀特海在这里特别强调了“此时此刻”的当下的力量,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教育忽视了“此时此刻”的问题。我们忽视了学生“此时此刻”的心理感受,忽视了学生“此时此刻”对于所学习的课程是否感兴趣,忽视了哪些能力应该在“此时此刻”就得到训练与培养,忽视了“此时此刻”通过展示、鼓励等影响学生未来精神世界的工作,等等。我们总是容易忽视学生“此时此刻”的幸福而强调未来的幸福,甚至牺牲学生“此时此刻”的幸福来试图实现他们未来的幸福。无疑,过去、现在与未来是一条川流不息的长河,只有把握当下,才能拥有未来。试图牺牲学生现在的幸福来实现未来幸福,只是某些教育者的一厢情愿。所以,怀特海指出,教育是一条川流不息的长河,“所有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都知道,教育是一种需要在细节掌握上耐心又耐心的过程,一分钟又一分钟,一小时又一小时,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反反复复,学习无捷径。”

根除科目之间毫无关联的状态
 
读与思(1月11日)

 
我极力主张这样的解决方案,就是根除科目之间毫无关联的状态,这种分崩离析的局面扼杀了现代课程的生动性。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我们提供给学生的不是这个独一无二的整体,而是教给学生代数——后面没有了;几何——后面没有了;历史——后面又没有了;教他们几门语言,但他们又从未真正掌握;最沉闷的就是文学,所谓的文学就是菩莎士比亚的戏剧,一些需要学生记忆的语言学特点、情节的分析、或是对人物的认识。我们从来没有教过如何把各种知识综合起来运用。这样一系列的课程能代表生活吗?充其量不过是上帝在思考创造这个世界时在大脑中闪过的一个目录表,而他甚至还没有想好怎样才能把它们融为一体。———(英)怀特海著,庄莲平、王立中译注:《教育的目的》,文汇出版社2012年10月版,第11页。
 
怀特海认为,现在教育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学校教育的各个科目之间缺乏内在的联系。教育应该关注多姿多彩的生活,这是现代课程生动活泼的源泉。但是,我们的课程把本来是一个整体的生活“分崩离析”了,学科课程之间泾渭分明,老死不相往来,“我们从来没有教过如何把各种知识综合起来运用”,无论是代数、几何、历史、语言、文学等,他们内在的关系被遮蔽了,他们背后的逻辑被遮蔽了,这就是所谓的“见树不见林”。所以,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懂得“如何让学生借助于树木来认识森林”,就是帮助学生通过课程来认识生活,发展他们的整体性思维。这与我们前段时间学习的莫兰《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提出的观点如出一辙。怀特海举例说,如学习二次方程,“除非二次方程完美地契合在相关的课程中,否则就没有理由教任何关于二次方程的东西”。二次方程是代数的一部分,而代数则是用来量化世界的一个工具。这个世界无时无刻不被数量所影响着,哪怕就是诗歌和音乐这样的东西,数量和数字也会在它们的节奏和音阶里和我们会面。但是,在我们的学校中,代数已经“退化成了一堆无用的知识碎片”,这样是不可能“在孩子生动活泼的大脑中唤起美好品性”的。


遇见美好,向美而行——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做最美的自己!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新教育分会:关于发展团体会员、个人会员的通知
分享美好,致敬原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陈东强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帮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智者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同道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